癌癥三冠王! 每日34人死于肺癌
11月世界肺癌月 癌癥基金會推弱勢女性篩檢補助
肺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癥第二名,但死亡率卻是居冠,平均每57分鐘就有1人死于肺癌;更是十大癌癥中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癥,堪稱癌癥中的三冠王!為了喚起國人對肺癌的關注,并建立正確的肺癌防治觀念,臺灣癌癥基金會于11月世界肺癌月,推動經濟弱勢女性篩檢補助,以早期發現、提升治愈率。
非吸煙型肺癌病患增 避免煙塵污染是關鍵
臺灣癌癥基金會首席執行官暨萬芳醫院癌癥中心主任賴基銘教授指出,近30年男性罹患肺癌者增加近3倍,女性患者則大幅攀升4倍,其中罹患肺腺癌的男性有20%沒有吸煙行為,女性更有高達90%不吸煙。雖然近年來男性成人吸煙率逐漸降低,但肺癌死亡率卻逐年升高,所以避免肺癌的發生,除了不吸煙、拒絕二手煙,還要避免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石化廢氣多的地方,才是預防肺癌的首要條件。
肺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五年存活率高達95%
賴基銘首席執行官表示,臺灣有將近七成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因肺癌初期無明顯癥狀,患者多是因為腫瘤變大、癌細胞擴散引發不適才發現,然而肺癌若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一公分以手術切除,其治愈率為85%~95%,若是兩公分以手術切除治愈率也高達70%~80%,故早期發現肺癌治愈機會非常大。
賴基銘首席執行官補充,肺癌晚期與早期的醫療支出相差了高達3.1倍,晚期肺癌治療無疑是政府健保及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如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減少肺癌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有效降低20%死亡率
目前經過科學臨床試驗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為有效篩檢肺癌的工具,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降低20%肺癌的死亡率。因此,賴基銘首席執行官嚴正呼吁,長期暴露于二手煙、有家族病史、職業環境暴露于高致癌環境者、曾罹患肺結核者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低劑量斷層掃描,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希冀讓更多女性建立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杜絕危險致癌因子等正確觀念,積極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別再忍了! 筋骨酸痛恐是癌癥骨轉移引起
痛死了!一名50多歲患有乳癌的婦女,在治療期間常覺得大腿兩側酸痛,行走能力也較以前退步,起初并不以為意,認為是手術、化療后所造成的體力不佳。某次輕微扭傷,卻引發右大腿劇烈疼痛,隨即無法負重行走,送醫后發現右大腿骨已骨折,且骨折處有不正常的病灶,診斷為腫瘤侵蝕骨骼造成的病理性骨折。所幸經骨腫瘤科醫師手術刮除腫瘤后,現在已恢復行走能力。
癌友易發生骨轉移 若出現筋骨酸痛莫輕忽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骨腫瘤科主任林蔚鑫醫師表示,許多癌癥病人于治療過程中發生筋骨酸痛的問題,常誤認為是體力不佳,或是化療藥物導致,忽略疼痛可能是骨骼轉移的征兆,因而延誤治療。
林蔚鑫進一步解釋,肺癌、乳癌、前列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等常見的臟器癌癥,均有可能發生骨骼轉移的問題。若能提高警覺,盡早至骨腫瘤科醫師處檢查,可早期發現骨轉移病灶,且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骨折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骨轉移引起并發癥 已有藥物可預防
林蔚鑫指出,目前有許多藥物,可降低骨轉移病灶所引發的疼痛、骨折、高血鈣、脊髓神經壓迫等并發癥概率,加上放射腫瘤科輔助性治療的介入,許多病患已不需手術就能達到控制骨轉移病灶的效果;少數病人若是骨轉移病灶已造成骨骼穩定度受損,即隨時有發生病理性骨折的可能,醫師亦可依解剖位置選擇適當的固定物,施行預防性固定手術,避免骨折發生后,手術時可能發生的大量失血、固定不易、腫瘤擴散等問題。
癌友應善用資源 獲取更完善的治療
林蔚鑫醫師呼吁,癌癥病人對筋骨酸痛應提高警覺,放任骨轉移病灶惡化,則會導致骨折失能的后果,F代醫學對癌癥的治療已進入多?茍F隊模式,除了一般民眾熟知的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各外科次?仆,許多國外的醫學中心均有骨腫瘤科醫師提供癌癥病人骨骼系統方面的評估,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骨轉移。
癌癥能預防嗎? 專家教你打造樂活健康人生
為了提升民眾防癌的意識,怡仁綜合醫院日前舉辦“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癥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現場邀請怡仁醫院副院長任益民醫師與怡仁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慈慧醫師進行防癌主題分享,吸引了超過150位中高年齡層的民眾參與,希望借此幫助大家遠離癌癥,打造自己的樂活健康人生。
預防癌癥勝過事后的治療
防癌講座第一單元“癌癥能預防嗎?”,由任益民醫師主講。任醫師指出,生活中有許多因子都會引起癌癥的發生,如長期居住于空氣嚴重污染的地區、吸煙與二手煙污染、長期食用煙酒檳榔、不正常性關系、生活壓力以及長期熬夜等,都會增加癌癥發生的風險。任醫師也提出癌癥預防的方法,如改善生活習慣、防癌飲食觀念、降低環境中致癌因子、高危險群定期癌癥篩檢、使用疫苗或藥物防癌,以及定期健康檢查并留心身體是否出現癌前病變癥狀。
任醫師說,癌癥的發生并非一朝一夕,從發生到對身體產生威脅,往往需要2、30年時間,特別是在40歲到50歲時更進入癌癥發生高峰期。癌癥發生原因不外乎基因遺傳與后天環境造成。在無法改變基因遺傳情況下,養成正常作息、健康飲食及適度運動等,皆有助于預防癌癥。
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 應尋求專業協助
第二單元“如何面對癌癥?”,由王慈慧醫師主講。王醫師則以心理調適、社會資源運用及營養保健為主軸,并從病友角度出發,與現場聽眾分享如何接受與面對癌癥。
王醫師說,一般人得知自己罹癌時,多半無法立即接受此結果。罹癌者甚至會出現憤怒或憂郁情形,此時可尋求專業醫療心理咨詢,或是利用適度的情緒宣泄,再以主動、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與參與治療計劃。當然也別忽略親友、病友支持的重要。
王醫師強調,治療癌癥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與協助,大部分的癌癥只要提早發現,治愈率高達8、9成,不要因為誤解或迷信密醫偏方,而喪失治愈的機會。此外,一個有癌癥病患的家庭,將背負著經濟重擔,若是罹癌者為家中經濟支柱,家中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病患可尋求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等資源的協助,減緩經濟壓力。
最后王醫師以“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做結語,提醒民眾萬一不幸罹癌,需尋求正向力量與適當的協助,如尋求病友會或是宗教力量的支持,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防癌須從日常中落實
經由兩位醫師專業的說明與講解,以及與現場民眾熱烈的討論,讓現場民眾更了解預防癌癥必須從生活中著手,借由正常作息、健康飲食及適度運動等,來預防癌癥。
有效抵抗癌癥 應接受標準醫療
有效抵抗癌癥 應接受標準醫療
為了幫助癌癥病患及時獲得優質治療,國民健康署辦理癌癥診療品質認證外,更推動癌友導航計劃,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引導患者接受完整診斷和治療,目前全國已有57家醫院擁有相關認證,透過優質照護和完整醫護團隊協助,對癥下藥,助患者提早遠離病痛纏身。
誤信坊間流傳偏方 錯過治療黃金期
一名62歲陳先生,在癌癥希望基金會擔任志工的他,11年前曾被確診罹患第4期大腸癌,但因積極接受手術和化療,讓他更相信醫師給予的合適治療,現在也常分享自身經驗,希望鼓勵更多癌友勇敢抵抗病魔,因為過去曾有不少病例,就是因偏信坊間流傳的治癌偏方,導致錯過治療黃金時機,造成遺憾。
整合醫療團隊 幫患者訂定治療計劃
像是大腸癌患者,若能把握三個月內接受標準治療,五年存活率為62%,而未接受標準治療僅20%;衛生福利部蔡森田次長表示,為了讓民眾不被其他沒有證據的療法誤導,國民健康署輔導醫院,提升癌癥診療品質,辦理品質認證,集結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等,整合醫療團隊,幫患者訂定治療計劃書。
透過品質認證醫院協助 對抗癌癥有一套
另外,國民健康署更推出癌友導航計劃,當患者確診罹患癌癥,腫瘤個案管理師就會主動聯系,提供患者相關就醫資訊;國民健康署提醒,目前統計,每年已有超過9成癌癥新診斷病人,受到協助三個月內的適當照護,且持續接受關懷追蹤一年,選擇擁有癌癥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接受合宜治療,才能真正有效對抗病魔。
燒烤、紅肉好好吃? 當心2癌癥遲早找上你
國人罹癌人數、發生速度雙雙破紀錄,你還在大啖燒烤、紅肉嗎?營養師蘇怡瑄指出,紅肉經過燒烤恐會產生致癌物質,進而誘發大腸癌、乳癌,日常飲食最好多吃全榖、蔬果等富含高纖維的天然食物,維持健康飲食,才能有效抗癌。
國人罹癌人數 首度突破10萬
根據國健署103年癌癥登記報告顯示,國人罹癌發生人數首度破10萬,癌癥時鐘也再度撥快,比102年快了12秒,平均每5分6秒就有1人罹癌。其中,大腸癌連續9年登上癌癥發生人數榜首,占所有癌癥人數的15%;而乳癌發生人數首度超越肝癌,排名第3。
大腸癌、乳癌 發生人數創新高
新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蘇怡瑄表示,國人癌癥發生人數持續上升,尤其大腸癌、乳癌發生人數年年創新高,主要是受到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影響,例如愛吃燒烤食物,正是年輕人罹癌的一大原因。
紅肉、加工食品 大增罹癌風險
蘇怡瑄營養師指出,根據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研究發現,經常攝取高糖、高脂肪、低纖維的加工食品,包括紅肉及火腿、培根、臘腸等加工肉制品,都會大幅增加肥胖及罹癌的風險,更是增加罹患大腸癌、乳癌的概率。
蔬果富含高纖 預防肥胖、癌癥
蘇怡瑄營養師建議,日常飲食應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尤其是蔬菜、水果,以及全麥谷類及豆類等高纖食物,每餐都不可以缺少,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抗氧化物,有助維持正常體重,進而預防肥胖癥、癌癥。
吸煙好發心病及癌癥 和缺乏這些營養素有關
喝酒有多傷身? 這些疾病、癌癥都上榜
聲明: 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系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郵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聞